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消指 > 专家顾问 >
女博士被骗85万同情声质疑声分两边 2018-01-22 15:48:47  来源:
 这几天,一条“博士被诈骗85万,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的新闻走红网络,一度占据热搜榜。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某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小饶1月初遭遇电信诈骗,在假冒的“公检法”工作人员配合默契的骗术下,她连续5天向诈骗方账号汇款85万元。
  诈骗案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这个案件之所以引起关注,除了金额较大之外,最重要的是受害人“女博士”的身份。
  据报道,饶源29岁博士毕业,是入选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三百人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据饶源自己说,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微信朋友圈功能也是关闭的。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从来没听说过。
  对于“女博士被骗85万”,网友们评论不一。有的表示同情,可以理解饶源专注的科研精神,但是建议她还是要多和外面接触。有的质疑,如此简单的诈骗手段,一位女博士会被骗,是不是教育问题?甚至有网友嘲笑她“高分低能”。
  但这种质疑其实是第二次伤害了饶源。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先以一张“刑事拘捕令”对小饶进行心理恐吓,再冒用“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权威身份一步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瞄准的就是受害人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识别能力不高的弱点,而非受害人本身贪念所致。
  网传的QQ通话记录中,记者看到,饶源还不断感谢这些骗子,称“感谢公检法工作人员,为人民的清白,晚上加班加点”。可见作为学者,她太过单纯,防范意识很薄弱,只能说是个弱点——某种社会常识的空白。
  其实,在网络谣言铺天盖地、新闻反转经常发生的今天,辨别一条社会新闻的真伪,对于大多数媒介受众尚属不易,谁敢保证,当下一个诈骗短信发到你的手机,自己会永远长着一双能够识破骗局的火眼金睛?谁又敢保证,当自己成为受害者,身上就不会被贴上新的标签?
  在人们的印象中,博士应该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群体,这样很普遍的骗局应该很容易识破。但事实上,“术业有专攻”,无论是否是博士,都只是这个人的专业身份。在随时更新的骗局前,涉世未深的学生和博学多才的博士都需要同样警惕。在骗局里,该被嘲笑的不应该是受害者。
(记者 朱美芳)
相关阅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