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维权 > 投诉 >
“杀熟”禁令10月1日正式生效 2020-09-26 20:18:15  来源:海峡消费报

消费报讯(记者 王莉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此项针对旅游行的规定,也是为国内各行各业敲响警钟,是首个对“大数据杀熟”行为作出规范的条款。

“杀熟”就在身边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把戏。

2000年,有亚马逊用户反映,他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为此,亚马逊饱受争议,亚马逊CEO贝索斯不得不公开道歉。20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普及,用户信息不断沉淀,大数据杀熟已成为了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据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表明,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其中,此次被勒令整改的在线旅游行业,网购平台和网约车等平台成为大数据“杀熟”重灾区。

据公开资料显示,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在线旅游经营商均被曝光过利用大数据杀熟,并对不同设备用户(安卓、iOS)进行区别定价。

9月15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指出,不止于在线旅游,电商、打车等平台也都存在利用大数据宰熟客的坑,比如,等同的距离叫车,却显示了不同的价格。

今年3月,天猫曾遭网友爆料,在同一链接的相同产品,需要付费开通的88VIP会员的价格竟然比普通用户还高。

对于被曝光的“杀熟”行为,携程、去哪儿、飞猪、天猫等无一不声称仅是优惠活动不同造成价格差异。

什么是“杀熟”?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这便是“杀熟”。“杀熟”行为以前主要存在于传统经营活动之中,经营者利用熟人间的信任,拿熟人开刀,谋取高额利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等信息,将同一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即大数据“杀熟”。

据央视新闻指出,“大数据杀熟”的主要操作如下:

首先,平台通过对用户基础数据、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之后,能够为每一位用户勾勒出一个大致完整的数字画像,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让机器更好地认识每一个消费者。

第二步即是行为数据分析。通过对所有用户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深层次的用户信息,如价格敏感度。

接着,更深层次的算法还会额外关注商品从被加入购物车到最终购买的时间延长程度,包括用户是否单击、收藏或使用过相关优惠券等信息。

国家出手打击大数据“杀熟”

虽然“大数据杀熟”愈加普遍,部分消费者也能够清楚知道是否成为了被杀熟的对象,但却仅有少部分消费者会选择维权。

调查显示,仅有26.72%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约19.84%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商家理论或寻求媒体曝光,而其余的53.44%则是选择不作为。

而不作为的背后原因,是难以作为。相关专业人士指出,用户数据为平台所收集,平台利用数据是具有复杂性和隐秘性,消费者难以进行举证,买方和卖方存在信息不对等的关系。

如今,文化和旅游部在“在线旅游平台”这一区域,画上了第一道“红线”。自10月1日起,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尽管电商、打车平台等还未有专门的行业规定出台,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相关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客户可以主张三倍、最少500元的赔偿。

消费者如果发现大数据“杀熟”现象,及时保存好证据,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给商家任何侥幸心理。

相关阅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