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城市生活 >
第十二代非遺傳承人田泉 帶你穿越千年破譯古琴密碼 2019-03-18 19:09:13  来源:海峡消费网

第十二代非遺傳承人田泉

“彈奏《廣陵散》的時候我化身聶政,用每一個音符來詮釋聶政刺殺韓王時糾結、恐懼、悲傷、失望、痛苦、憤怒,當然也包括被招進宮時,感覺即將達成心願的興奮、激動等所有當時該有的情緒變化。”第十二代非遺傳承人田泉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我會去揣摩當時的一個時代背景,曲中所表達的主人公的形象、意圖、心理變化和情緒的波動。所以,我所彈奏的每一首曲子,不只是一首曲子,它是對某一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景再現。

伴著戰國時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美談;帶著魏晉時期嵇康在刑場前以一曲《廣陵散》作為自己生命絕唱的悲壯;含著唐代文人劉禹錫“調素琴,閱金經”的淡泊境界。近日,筆者見到了這位秉異氣而生的逸士高人,他面容清瘦、骨骼清奇、謙遜有禮讓人過目難忘。

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為了實現“讓揚州的古箏像上海的鋼琴一樣多,不能讓琴箏成了博物館藝術”的理想,在自家陽臺製作出了揚州第一架古箏,他也成為第一批學習彈奏古箏的人,三十年努力讓揚州成為了全國聞名的琴箏之鄉。

田先生先後受教於梅曰強先生和龔一先生。他表示自己的琴路歷程,也並非是一往無前的。他坦言,做為一個男孩子,每天對著一張古箏整整談了十年,自己也曾經有過感覺枯燥、彷徨、叛逆、逃避的時刻。直至19歲的時候跟隨第一任恩師梅先生開始學習古琴的演奏和斫制。梅老師是嚴師,更是老祖父,用南京方言唱弦,也多了幾分質樸的味道,二十平米的小房間卻縈繞著變幻無窮的旋律。梅老師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家,比琴技本身還要重要的琴德深深影響了田泉的人生道路。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真正的愛上古琴,把古琴刻入骨髓、融入血液,是最終形成一種理論支撐的時刻,這個時刻讓我明確知道我要什麼、想表現什麼、為什麼要去表現這個,從此我便想探索琴曲身後的秘密,追溯琴曲的源頭。田泉表示,我所彈奏的每一首曲子,我都會去瞭解它的作者、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當時什麼樣的故事觸發了作者的靈感有了這樣的一次創作。經歷了無數動盪的時期,為什麼還會有五六千首曲子流傳下來,可見古琴這門技藝生命力的頑強。3000多年的傳承,它們是古往今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重現。

撫琴如做人,田泉認為琴品如人品。在〔明〕蔣克謙《琴書大全》記載劉向所說:“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明心察,五約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 他表示,古琴是一門傳統的音樂藝術,可它再傳統、再久遠,也會因琴者用心地演繹而變得生動和親切起來。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這門藝術,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古琴之中的文化密碼。

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人物名片

田泉,廣陵琴派市級“非遺”傳承人,斫琴名師,先後受教於梅曰強先生和龔一先生。民建江蘇省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樂器協會民族器樂學會常務理事,古琴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揚州市琴箏協會副會長,揚州市廣陵琴社副社長,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館長,飛泉琴社社長。

2008年,研製的專利 “雙箱古琴” 榮獲由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主辦的“全國樂器製作大賽”古琴製作金獎,同時榮獲 “科技創新獎”。2009年,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專題報導了由揚州市委宣傳部、揚州市文化局等部門主辦的 “田步高田泉父子琴箏專場音樂會”。2011年,個人打譜的《漢宮秋》、《渭濱吟》兩首古琴曲入選“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明松弦館琴譜鉤沉》一書。2017年,個人古琴獨奏專輯《聽泉憶梅》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張傑)

相关阅读:
热点文章